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曾是重症监护室里与死神赛跑的护士,如今是讲台上用生命故事点燃学生职业信念的“大先生”;她将临床经验淬炼成教学火种,用创新手法破解护理教学难点,以思政引领筑牢学生职业初心,更以中医药特色为护理教育注入文化根脉。她就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委员、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负责人李沐。她从“白衣战士”到“育人先锋”,用一颗赤诚之心,在护理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以实际行动诠释“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积极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从临床到讲台:一颗初心的传承与坚守
在参与由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202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记者见面会时,李沐说:“护理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以心换心’的事业。”这一感悟源自她曾于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工作经历。在成为教师前,她曾是直面生死的重症护士,亲历过无数次生命抢救,也见证过医患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那些在病床前与患者共同对抗病魔的日夜,让我明白护理的温度远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正是这份对护理事业的深刻理解,让她在转型教师后,始终将“培养有温度的护理人”作为育人目标,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初心的种子,早在学生时代便已埋下。小学时,语文老师的“如沐春风”让她感受教育的温暖;初中时,英语老师“亦师亦友”的陪伴让她懂得师生情谊的珍贵;研究生阶段,导师一句“你将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的鼓励,更让她坚定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我想把这份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我的学生。”如今,她办公室的抽屉里仍珍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她怀孕时与第一届学生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以灯传灯,心灯不灭。”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正是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的生动体现。
创新教学:让护理课堂“活”起来,让知识“暖”起来
“护理评估不只是‘盯病症’,更要‘见患者’。”在《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课堂上,李沐总能用鲜活的案例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这门课程是她主持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在教学中,她将重症监护室的真实经历改编成教学故事:脑外伤深度昏迷的小男孩,在医护人员坚持每日揉手心、播放动画片主题曲的“唤醒疗法”下奇迹苏醒;高龄心梗患者在护理团队“不仅治病、更要暖心”的照护中重拾生活信心……这些故事让抽象的“护理评估”“病情观察”等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们不再是机械记忆步骤,而是学会“跟着患者的病情走,跟着患者的需求走”。 为了让难点知识“易懂好记”,她化身“创意达人”,充分展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编口诀”四机制一抵抗“化解高血压发病机制难点,创护理歌总结海姆立克操作要点(伸出手脐上两横指,握拳内压上腹,环抱身后压压,或者自己压压,要把生命捧在手),甚至设计“护理手势舞”帮助学生记忆急救流程。“以前觉得《急危重症护理学》又难又枯燥,李老师的课像看‘医疗剧’一样,知识点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学生们这样评价。 她还敏锐引入现代技术赋能教学:3D解剖软件让学生直观看到人体器官结构,虚拟仿真系统模拟急诊场景训练应急能力。“技术是工具,最终要服务于‘育人’。”她强调,无论是案例故事还是技术手段,核心都是让学生明白:护理的本质是“人”,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更要“以心换心”。凭借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她斩获多项教学荣誉,包括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三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比赛三等奖、全国高等护理院校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等各级各类竞赛荣誉20余项。
思政铸魂:用“三大篇章”点亮职业信念
作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牵头人,李沐始终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保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她带领团队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体系拆解为“初心篇”“大爱篇”“生命篇”三大模块,以“真实案例+价值引领”为抓手,基因重组式地开展大爱教育和生命教育,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生命篇”的课堂上,她总会分享那个让她永生难忘的“手心温度”故事。多年前,科室收治了一位深度昏迷的脑外伤男孩,医生断言苏醒希望渺茫,父母却日夜守在床边不肯放弃。“只要孩子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能当‘旁观者’。”李沐和同事们决定尝试“唤醒疗法”:每次护理后轻柔孩子手心,贴在耳边循环播放他最爱的动画片主题曲。终于,在一个凌晨,男孩的眼皮微微颤动——微弱却坚定的反应,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护理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用信念和温情守护生命的可能。”讲到这里,课堂上总有学生红了眼眶。这种“沉浸式”思政教育成效显著:一位考上护理研究生的学生给她发信息:“老师,正是那个男孩的故事让我坚定选择危重症方向,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用真心焐热生命’的护理人。”如今,这条短信一直被李沐珍藏,“这是对‘立德树人’最好的印证。”除了课程内的思政融入,作为学院分管宣传工作的党委委员,她还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面宣传,开展师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奋进氛围。
扎根红土:中医药特色与实践育人的融合之路
作为中医药大学的护理教师,李沐始终在探索“中西医融通”的育人路径,坚持“勤学笃行、精益求精的躬耕态度”,时刻为自己注入知识“活水”。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她以“天人合一”中医思想为核心,按四季发病特点将课程分为“秋之叶殇”(呼吸系统疾病)、“冬之静谧”(泌尿系统疾病)等章节,结合“阴阳五行”“七情六伤”理论讲解西医护理知识。“比如讲高血压,西医讲病因、用药,中医讲‘肝阳上亢’‘情志失调’,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理解中医药‘治未病’的智慧。”同时,这门课程在全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其教学质量与创新水平。她还带领学生扎根江西红土地,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暑假重走红军护理员足迹,在瑞金、于都开展志愿服务,感悟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医者仁心;聚焦乡村健康需求,指导学生调研农村留守老人慢性病管理、乡村传染病防控,多篇论文获评优秀毕业论文;依托“晨曦慈善志愿服务团”,组织“医院陪诊陪护”“社区急救宣讲”等活动,服务满意度超90%,引导学生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初心落在守护百姓健康上,这才是中医药大学护理人的担当。”她说道,而她本人也担任江西省红十字会应急培训师,积极将护理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以灯传灯:学生成长是最好的勋章
从教十余载,李沐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勋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教学名师)、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校首届师德标兵、校三届教学标兵、校级思政先进个人……但她最珍视的,是学生们的反馈:“李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护理不是‘打针发药’,是‘生命的守护者’”“毕业后我选择去基层医院,因为想把‘护理的温度’带到更多地方”。在她的指导下,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7人次,真正培养出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护理人才,她也因此获得“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首届护理综合技术虚实结合创新应用赛项”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如今,她带领的护理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已斩获1门国家级、5门省级、9门校级一流课程,她主持校级教学团队2支,主持及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十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相关论文十余篇。面对学院“专业教师占比少、教学压力大”的困境,她仍以身作则,承担多门专业课教学任务,坚持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和课程思政教育引领相结合,以老带新,提高教师的育人和教学专业性,“每个老师都是一盏灯,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更多学生的路。”
从重症监护室的“白衣战士”到护理教育的“点灯人”,李沐用初心坚守育人使命,用创新激活课堂活力,用思政筑牢职业信念,更用中医药文化为护理教育培根铸魂。她拥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完美诠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她说:“护理是与生命对话的事业,我愿做那个‘以心为灯’的引路人,让更多学生带着温度、带着信念、带着传承,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这,就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师李沐的育人答卷——温暖而坚定,平凡却伟大。
稿件来源:护理临床教研室
部门审核:宣江雷
责任编辑:杨芳